《江河日上》全集电影百度云BD1024p/1080p/Mp4」资源分享

《江河日上》全集电影百度云BD1024p/1080p/Mp4」资源分享

百度网盘链接https://pan.baidu.com/s/gsbgvbghfhgt6vbp8hgw

迅雷网盘链接https://pan.xunlei.com/59864p8hgw

大家好,如果您还对湖南卫视节目表一周不太了解,没有关系,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湖南卫视节目表一周的知识,包括《江河日上》在湖南卫视几点播出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,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,下面我们就开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中国男篮在亚洲能排第几
  2. 雍正为什么要写《大义觉迷录》
  3. 历史上南昌有没有做过都城

一、中国男篮在亚洲能排第几

1、虽然在之前结束的2017男篮亚洲杯上,中国队只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,但从实力上来说,中国男篮依然是亚洲的霸主,排在第一。

2、这届男篮亚洲杯上,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首次参加该项赛事,澳大利亚夺得了冠军,新西兰获得了第四。中国队所以本届亚洲杯成绩不好,是因为在8进4中遇到了澳大利亚,以大比分输球,如果本届赛事没有澳洲球队参加,那中国队应该可以打进到决赛,并击败伊朗再次夺冠。所以在评价中国男篮在2017亚洲杯赛事中的表现时,要考虑到澳洲球队参赛这一客观因素。

3、在2015年的男篮亚锦赛上,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,拿到了冠军,从人员上而言,我们与上届夺冠时相比变化不大,易建联、周琦和郭艾伦几个核心球员状态也都在,从实力上来说我们依然可以稳固住第一的位置。

4、即便是在中国男篮最低谷时,也就是去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以5连败结束,在FIBA官网更新的排名中,中国男篮依然是亚洲第一,世界排名第14。

5、男篮亚洲第一的排名不值一提,中国队只不过是矮子里面的将军而已,只能说在比烂上,其他球队比中国的还差,你要是中国男足拿个亚洲第一,那就牛逼了。中国男篮虽说是亚洲第一,但连个欧洲二流都打不过,来个澳大利亚虐你跟玩似的。可见,亚洲的排名根本没什么说服力。

6、篮球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并不好,相比足球就差远了,因此竞争并不激烈,这种情况下,我们的举国体制就体现出优势了,至少在亚洲这个层面,我们看起来是强者。但实际上,中国男篮比中国国足强不到哪去,去世界舞台上,只有被人虐的份。

二、雍正为什么要写《大义觉迷录》

1、【任微言卿观点】雍正写《大义觉迷录》,涉及到“正统之争、华夷之辩”,雍正为维护清朝皇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,挺身而起,主动发声,挟专制统治的政治优势,向根深蒂固的“华夷之辩”展开论战,与反清舆论势力进行正面交锋,意义深远。

2、“中国”“华夏”一词,自古以来就有多重内涵,而其外延更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衍变。

3、上古以至先秦时期,以天子所在地方为“中国”,秦汉以后,随着疆域的开拓、经济重心逐步南移,特别是汉族与周边各族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的推进,“中国”“华夏”概念的外延也在逐步展开。“中国”“华夏”之外,则为“四夷”。

4、儒家传统意义上的“华夷之辩”,包含着歧视“四夷”的思想,“内中国而外诸夏,内诸夏而外夷狄”这句古训,浸透着大汉族主义优越感。

5、实际上,古代“四夷”与“中国”一切恩恩怨怨,都不过是历史上中国这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家事。华夷的分别,从来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分别;华夷的对立和冲突,从来不是中国与外国的对立和冲突。

6、传统儒家观念中的“中国”过于狭隘,与历史上汉族与周边各族共同缔造着的大中国的事实不相符合,与今天作为我国专称的中国更不可同日而语,必须摒弃所谓长城外、柳条边是古代中国国界之类的误解和曲解。

7、清朝初兴时,在满人脑海中,“中国”的概念是尊崇的,但“中国”之君不是万世一姓的。无论崛起中的满人,还是身居朝廷、为天下共主的明朝皇帝,都认同事实上存在的大中国框架。

8、明崇祯十七年、清顺治元年(1644),多尔衮率清军入据北京,顺治帝告祭天地,称大清“兹定鼎燕京,以绥中国”,向天下郑重昭示,正式成为中国的主人。

9、清朝皇帝十分明确地意识到,他们既“仰承天命”“抚定中华”,即理所当然继大明为“中国”之主。这一历史进程,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内向性的古老传统,事实上也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相符合。

10、但明清易代,在明遗民看来,则是“夷狄窃夺天位”,其严重性岂止一姓王朝的更迭,而是“中原陆沉”,“日月无光”,纲常名教荡然无存,整个社会沉沦于漫漫长夜。

11、虽然早在康熙时期,就开始了对汉人的怀柔政策,开“博学鸿儒科”、开“明史局”,六下江南亲自祭拜朱元璋,但仍无法彻底消弭根深蒂固的汉民族特别是士人中的敌对情绪,一些人仍在叫嚷“夷夏秩序”,暗中鼓动汉人起来推翻清朝统治,雍正六年(1728)竟发生了曾静策动岳钟琪反清案。

12、曾静(1679—1735年),湖南省永兴县人,号蒲潭先生,平时授徒为业,性格迂阔,满脑子“华夷之辩”的思想。

13、曾静应试时,得到大儒吕留良评点的时评文章,见到论述“夷夏之防”等语非常赞叹。曾静派门人张熙专程去浙江吕家访求书籍,因为吕留良已经去世,其家人把吕留良的遗书全部交予张熙,曾静见书中多反清复明之意,愈加倾信。

14、当时雍正帝正在整治“八爷党”,曾静以为清朝末运已至,顿时上来了一股书生气,派张熙去游说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,岳钟琪即具折上奏。雍正帝派人拘讯曾静、张熙,并亲自审理。

15、雍正认为仅仅惩治一个曾静,并不能改变汉人的反清观念,于是他不循帝王治术的常规,毅然决定利用曾静反清案与“华夷之辩”命题展开一次公开的正面交锋。

16、雍正将与曾静问答之词,编为《大义觉迷录》,亲自做工作,竟然说通了曾静这个书呆子,曾静亲自到江南地区宣扬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,为清廷做“统战工作”,但是对于始作俑者的吕氏一门,雍正则大加诛戮,吕留良遗著全部焚毁。

17、《大义觉迷录》主要收录关于此案的上谕、曾静的口供和表白心路历程的《归仁录》。

18、雍正的基本论点和论证逻辑是:满洲人出身是“夷狄”无可讳言也不必讳言,但“夷”不过是地域。汉人所尊崇的亚圣孟子也讲过“舜,东夷之人也;文王,西夷之人也”,如此则“满汉名色,犹直省之各有籍贯,非中外之分别”。

19、雍正继续讲到,韩愈有言:“中国而夷狄也,则夷狄之;夷狄而中国也,则中国之”,华夏与夷狄的分野不在民族而是以文化定位的。

20、雍正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朝肇基东海之滨,统一诸国,君临天下,所承之统,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……中外一家之政也”。

21、雍正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,高标“天下一统,华夷一家”堂堂正正之大旗,对抗挟儒家思想优势的“华夷之辩”命题,志在颠覆大汉族主义自我优越的民族观,争取夷狄与汉人平等的地位。

22、雍正通过辩白,真诚地向臣民表示了对汉人文化传统的认同,有助于化解与汉族臣民的文化隔阂。但汉人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太根深蒂固了,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收服的了人心的。

23、《大义觉迷录》除了辩白“华夷之争”,还谈到了当时不少宫廷秘史,这是雍正刊印此书的一个败笔。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怀疑雍正帝位来之不正,他说的话不管正确不正确,人们都不愿意相信。

24、乾隆继位后,觉得雍正有些矫枉过正了,宫廷密事、君臣对话到处乱传,恐怕会以讹传讹,所以乾隆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式,直接禁止了这本书,并以“泄臣民公愤”为由,将曾静、张熙处死。

25、但是乾隆以后,经过百余年融合,广大汉人们在心里上已经趋于认同清朝为“本国”,满汉融合得到了加强。至清中后期,在人民心中,清朝皇帝已经成为名正言顺的“中外一家”的大一统中国之主。

26、喜欢历史特别是清史的朋友,请@任微言卿。进入任微言卿主页,还有更多您喜欢的历史。欢迎大家关注、评论、留言、点赞,青梅煮酒,以史会友!

三、历史上南昌有没有做过都城

1、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,南昌因交通便利、商贸发达,早在隋唐时期便已经发展成为大都市。然而,南昌虽然地位很重要,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建城史当中,唯有李昪创建的南唐帝国在此建都。那么,李昪究竟是何许人也?南唐帝国的结局又如何?

2、李昪生于唐朝末年,祖籍徐州,由于父母在战乱中相继亡故,只留下他独自在濠州、泗州流浪,成了一个靠乞讨为生的小乞丐。唐乾宁二年(895年),淮南节度使杨行密(南吴太祖)在攻打濠州时发现李昪,因为惊叹于他的相貌不凡,便想收为养子,但由于诸子的反对而作罢。事后,杨行密命大将徐温将李昪收为养子,并改名为徐知诰。

3、唐天祐二年(905年),杨行密去世后不久,徐温在昇州遥控南吴朝政,并命长子徐知训在国都扬州辅政。然而,由于徐知训肆意欺辱国君和朝臣,结果被大将朱瑾诛杀,时任润州刺史的徐知诰闻讯后火速平乱,事后又入朝辅政,从而架空义父,时在后梁贞明四年(918年)。9年后(927年),徐温病死,徐知诰彻底掌控南吴的朝政大权。

4、此后十年间,徐知诰不断地培植党羽、清除异己,有条不紊地实施篡位计划。后晋天福二年(937年),自认为时机成熟的徐知诰,正式逼迫南吴皇帝杨溥“禅位”,并改国号为齐。两年后,徐知诰恢复本名,又因自称是唐宪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孙,故改国号为唐,史称南唐。

5、李昪是一个很务实的皇帝,很清楚百姓最渴望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,所以在位期间与邻国保持和平关系,甚至在敌国吴越发生灾荒时,还特意派使者前去慰问。与此同时,李昪致力于内政建设,招徕流民从事生产,并多次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。经过李昪的悉心治理,南唐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,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政权。

6、李昪晚年痴迷于道教,为求得长生不老之术,曾长期服用丹药,结果导致其性情变得暴躁易怒,动辄便因小忿斥责近侍和朝臣。天福八年(943年)二月,深受丹毒折磨的李昪驾崩于升元殿,终年56岁,临终前遗命由太子李璟即位。李昪死后,被葬于永陵,李璟为其上谥号为光文肃武孝高皇帝,庙号烈祖。

7、李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,爬上帝位后不久,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张计划。后晋开运二年(945年),李璟利用闽国内乱之际,派大将查文徽率军灭闽,从而占据福建。6年后(951年),李璟又利用马楚内乱之际,派大将边镐率军入湘,一举占据湖南。此时,南唐的疆域达到巅峰,地跨今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等省,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,人口约500万人。

8、南唐的强势崛起引起后周的忌惮,在周世宗柴荣看来,若想在统一战争中占尽先机,必须最大可能地削弱南唐,就在这种情况下,三征南唐(956-958年)的战役正式打响。最终,南唐遭遇惨败,李璟被迫向后周割让淮南江北14州、60县的国土,并取消帝号,以“江南国主”的身份向中原称臣纳贡,极尽屈辱之能事。

9、割让淮南、江北14州后,南唐都城金陵(今南京)距离后周便只有一江之隔,其面临的军事威胁自然不需多言。因此,为了躲避后周进一步的军事打击,李璟在后周显德五年(958年)宣布迁都洪州,并更名为南昌府。由此,南唐便成为史上唯一在南昌建都的帝国。然而,李璟刚刚驾崩,后主李煜便将都城迁回金陵,时在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。

10、李煜即位时,南唐的国势早是江河日下,而北宋的进逼却是日甚一日,随时都会有亡国之忧。然而,面对内忧外患,李煜丝毫不以为意,整日里与大、小周后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。这样荒唐的岁月维持了14年时间,南唐终于迎来覆亡的时刻。开宝八年(975年)十一月,北宋大将曹彬攻克金陵,李煜奉表投降,立国仅38年的南唐灭亡。

11、李煜投降后,备受宋太祖、太宗兄弟的羞辱,而妻子周女英(小周后)也多次受到宋太宗的玷污,实在是耻辱至极。对此,李煜只能将不满的情绪诉诸于笔端,写下很多忧国怀乡的词作,结果却被人告发有谋逆之心。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七夕节,李煜生日当天,被宋太宗赐予的“牵机药”毒死,年仅41岁。

12、作为中国史上少有的文艺皇帝,李璟、李煜父子的词作水平都很高,尤其是李煜,无更被后世尊称为“词宗”。然而,无论是李璟还是李煜,都属于政治低能型皇帝,虽然写出了很多传世佳作,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却是糟糕透顶。正因如此,后世很鄙视李璟父子,连带着对南唐也产生了轻视,作为明君的李昪若泉下有知,不知该怎样想?

13、史料来源:《旧五代史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宋史》、《南唐书》
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