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厢记》的剧情发展有哪些特点?
《西厢记》全剧一波三折,情节紧凑。剧中围绕崔张爱情一条线索展开,“惊艳”之后立即“借厢”,“联吟”,“闹斋”。爱情陷入僵局,又起“寺警”,引起下一轮“悔亲”矛盾冲突。冲突过程中,两个年轻人相互更多了解,莺莺的感情逐渐向反叛的方向转移,为第三本集中解决爱情矛盾作好了铺垫。
该剧具有以下特点:一是主题思想的深刻性。全剧贯穿了叛逆者和卫道者的冲突,贯穿了重爱情、轻功名的思想。“有情的”是概括全剧的“眼目”。二是对前代、同代婚恋作品的超越。该剧以有情人终得团圆为结局,在剧情发展中,矛盾冲突的解决又大都比较畅快,因此它有贯穿始终的喜剧性。
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,剧情曲折,结构巧妙合理。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:以张生、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,以崔、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,二者相互交错、制约,极富戏剧性。(2)体制上有突破。
同时,《西厢记》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,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。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。全剧以莺莺、张生、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,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;以莺莺、张生、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,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,刻画人物。
结构巧妙,剧情生动。戏剧冲突激烈,戏剧性很强。一线贯穿,二类矛盾,三个人物,四折段落,无本大戏,六次转折。两条线索,l两种矛盾冲突交织。崔莺莺、张生、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。崔莺莺、红娘、张生三人之间的相互冲突。夸大人物性格中某些缺点和弱点,从而使之具有戏剧性。
《西厢记》的故事经历了哪些主要发展阶段?在不同的阶段作品的故事梗概...
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:唐代元稹的《莺莺传》(又名《会真记》);金代董解元的《西厢记诸宫调》(俗称《董西厢》)。崔张故事,源远流长,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《莺莺传》。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,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,是个悲剧的结局。
直至《董西厢》,故事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:从维护封建的夫权一变而为赞美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追求,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宣战。到最后的《王西厢》,崔张二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私下结合,更是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,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。
书生张君瑞上朝赶考路经河中府,在普救寺巧遇前相国之女崔莺莺,二人一见钟情。君瑞寄居寺内西厢,与莺莺一墙之隔,互相和诗,彼此有情,却无法相见。后来,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,要抢莺莺为妻。崔母惶急之下向寺内僧俗宣布:能退贼兵者,愿以女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