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完帐,发现孩子手里多了一袋糖,妈妈的反应决定娃的人生

文/高永升(铭泽)

群里有位宝妈说,带娃去超市,结完帐出来,2 (155)发现孩子衣兜鼓鼓的。

她打开一看,发现竟然是一袋糖。

很明显,这袋糖并没有付款,是孩子偷偷藏起来的。

她当下只觉得很震惊:孩子什么时候学会偷东西了?

面对这种行为,宝妈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
群里有人支招说,小时偷针大来偷金,这种行为可不能纵容,以后孩子染上坏毛病怎么办?

也有人不同意,说小孩子哪知道偷啊,既然拿了就拿了,下次注意就行了。

不过,也有提出中肯意见的,说宝妈应带着娃回超市说明情况,并且补上钱。

孩子拿商店的东西,这事我也遇到过。有一次带布妞去买东西,所有东西都扫了条形码,我准备付钱。

这时收银员提醒说,孩子手里是不是有东西?

我仔细一看,她手心攥着一颗巧克力,也不知道啥时候顺手拿的。

孩子在不告知大人的情况下,偷偷拿超市的东西,这要怎么办?

01

别轻易说“偷”

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。俩孩子偷拿了父母的100元钱。

小的买了零食,大的则是去同学家玩不好意思空手去,便拿着钱买了些吃的。

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,并且以后不再犯,家长便将他们揪进派出所,让警察叔叔教育他们,还吓唬说偷窃要坐牢。

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这样的处理方式,精美图集 (29)布谷妈实在不赞同。

《儿童行为心理学》指出,学龄前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,并不属于“偷”,真正的偷窃行为,是发生在6岁以后。

6岁以前的孩子,以自我为中心。

他们的“占有”心理比较强,认为只要是“我喜欢”“我想要”的东西,就能占有它。

即便父母有教过,未经允许不能私自拿别人的东西,但他们没有很强的自控力,有时候实在喜欢,仍然会偷偷想办法得到它(就像布妞拿巧克力)。

而6岁以后的孩子,我们也尽量不要给孩子安上“偷窃”的标签。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,还可能让他将“偷窃”这一标签内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。

并且,父母过激的反应,会让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心理,可能让孩子陷入“自我否定”和“自我厌恶”中,从而影响未来人格的发展。

02

?孩子为什么要偷拿?

孩子偷偷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我们除了担忧和生气,更应该做的,是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。

● 简单地想拥有

这种心理,一般出现在低龄孩子身上。

他们不会觉得,这件物品是你的还是我的,只要我喜欢,那通通都是我的。

不管是幼儿园的东西还是伙伴的玩具,又或者是超市的零食,你不给我?

那我就偷偷拿回家,总之,先占有再说。

小一点的孩子,并不知道“偷”的概念,他只是简单地想拥有而已。

●满足情感需求

大龄一点的孩子,虽然知道偷拿东西不对,但他仍然会做,是因为他想用这种行为,唤起父母的注意。

有时候,父母太忙,或者即便在孩子身边,也只顾忙自己的事,忽略孩子的需求。

这时候,孩子会故意偷拿东西,以吸引父母对他的关注。

毕竟,挨骂总比父母完全不理会要强。

●逆反心理

有些孩子偷拿东西,除了没有强烈的是非感外,还有可能,是逆反心理作祟。

他用这种行为向父母发起挑战。

父母平时管控太严,孩子该有什么、不该有什么都是父母说了算,这会让孩子形成“逆反心理”。

孩子会用自己的办法去拥有,并且用行动告诉父母:我能自己说了算。

●发泄不满

有时候你会发现,孩子喜欢把伙伴的玩具带回家,或者偷偷藏起来。

这是因为,孩子们在玩耍时,玩具分配“不公平”。

比如孩子很喜欢对方的玩具,但人家就是不给他玩,或者还没玩够就拿回去了。

又或者孩子们在一起发生了争执,而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,便用偷拿对方东西的方式进行“报复”。

不管出于什么原因,孩子拿别人的东西,都是不正确的。

父母需要用恰当的方式,合理地引导。

?让孩子既能知错,养成良好的习惯,又不会留下心理阴影,影响一生的发展。

03

父母的反应,可能影响孩子一生

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宝妈,面对孩子偷偷藏了糖,该如何处理呢?

大喊大叫,口口声声说他是“小偷”,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可取。

一旦后果超过孩子能忍受的范围,他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,从而产生敌意和逆反心理。

而认为只是一袋糖,没什么大不了的,将这忽略过去。

那孩子就能学会:下次我有喜欢的,直接拿就好了。

这会让孩子形成“偷拿”的习惯。我们要正确处理孩子这一行为,可以参考下以下的方法。

① 鼓励孩子说出事实

面对孩子“偷拿”的行为,特别是当着众人面时,父母很容易失控,情绪一上来就开始咆哮:谁让你拿的?

这么小就偷东西,羞不羞耻?

这样的质问和指责,会让孩子产生退缩心理,甚至为了避免承担后果而说谎。

我们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,相信孩子是善良纯真的,平静地问一问:“可不可以告诉妈妈,你手上怎么会有一包糖呢?”

鼓励孩子说出事实和他的想法,这样,我们才能了解他的内心动态,并且妥善地解决问题。

② 专注于怎么把东西还回去

《正面管教》一书指出:相对于孩子偷拿的行为结果,我们更应该专注于怎么把东西还回去。

事情已经发生,问题已经摆在眼前,我们要教会孩子的,是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。

可以问问孩子,当别人发现这个东西丢失时,他会是什么感受?

让孩子换位思考,激发起同理心。

再接着引导,那我们现在该怎么把东西还回去呢?

在归还的过程中,孩子可能会害怕和尴尬,但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自然后果。

我们可以给予鼓励和支持,陪同他一起去。

孩子如果想买下来,那就得用他自己的零花钱。

孩子能从这一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,明白其中的道理,并且顺利度过“危机”。

③ 让孩子形成物权意识

孩子在2岁时,就会发展自我意识,喜欢占有又不愿意分享。

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,我们可以引导,但不要强迫。

当不管你怎么说,孩子还是不愿意让出玩具时,我们要尊重他的物权意识:这是你的东西,你有权决定怎么分配。

当孩子想要占有别人的东西时,我们也需要教导:那是别人的东西,我们只有征得同意,才可以拿。

当孩子能分清楚“你的”“我的”,并且有明显的物权意识时,他才知道用正确的方法,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而不是偷偷占有。

发现孩子偷拿东西,妈妈不同的反应,会决定他不同的人生。

孩子是向善还是向恶,他的人生,也许就藏在这一次次“危机”中。

你有遇到过孩子“偷拿”的情况吗?